只有痛过哭过,才能重新活一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Author 包俊君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送自己最好的礼物,
是一份稳定的情绪。
文章转载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很早之前看到过这张图,瞬间扎心了。
紧闭的橱柜门,只要打开就会摔碎在地上的一堆摇摇欲坠的盘子。
要整理盘子,就要打开橱柜门;
而打开橱柜门,就有盘子要摔碎。
扎心在于,紧闭而不能开启的橱柜门和一堆凌乱又摇摇欲坠的盘子常常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我们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各种负面情绪和事件,抑郁、焦虑、恐惧、麻木、慌乱,这些痛苦无序凌乱地充斥着内心,让人疲惫不堪。
我们纠结要不要打开橱柜门去整理盘子,更害怕打开心门去触碰那些痛苦的一切,因为那可能意味着更毁灭性的结果——破碎。
/破碎是重建的前提/
先来说一下破碎。
当我们内心难以忍受也难以言说的痛苦被触碰时,我们会体验到破碎的感觉,因为那意味着构成我们人格原有的信念和经验被冲击、被打破。
有人形容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仿佛碎成了一堆废墟,残渣弥漫在空气里,不知如何将它们再拼凑起来。”
破碎的感觉让我们感到痛苦,因为当我们感觉不到自身的完整时,就容易产生受伤的情感。
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自我感”的崩解。
我们感到自己破碎了,我不再是我。
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一种类似于濒死的体验,让人本能抗拒。
这让我们宁愿努力维持一个凌乱的稳定,也不想去体验破碎带来的震荡。
但是,不要忘记,破碎是重建的前提。
这幅图的下面还有一段话:
你不愿意打开门,情况永远不会改善,但不管失去多少东西,至少橱柜可以用了,而且救出可以救的盘子,你会拥有一个可以放新盘子的地方。
不打开你的心门,你内心的痛苦永远都不会有改善的机会。
道理相信大家都懂。但是,真正想要打开橱柜门,敞开我们的内心,却不是听了一句正确的道理就可以马上做到的。
打开心门的路,往往异常艰难。我想,这其中会涉及几个问题。
/求助是一件让我感到羞耻的事情/
首先是羞耻感。
很多人在面临内心的困惑和痛苦时候,不会首先想到去向外界求助,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说:“我自己先努力调节一下。”
这很有可能是内在的羞耻感在作祟:“我是如此凌乱不堪,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别人将会如何看待我。”
羞耻感的来源在于投射性地认为外界对自己评价低。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需要吃妈妈的奶才能活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羞耻感。如果妈妈可以抱持住这个羞耻感,婴儿就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妈妈因为自身的匮乏,没能将婴儿在索取爱的时候所感受到的羞耻好好抱持住,婴儿就会投射性地认为外界对自己低评价。
长大后,内心固着的羞耻感,让我们在糟糕时,更加担心得到“脆弱、内心不坚强”等评价。
强烈的羞耻感,让我们很难开口向外界求助。
但要知道,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你的错;之所以橱柜里的盘子如此错乱,也不是你的错。我们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痛苦,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羞耻。
而如果一直拒绝整理凌乱的内心,也是在制造这凌乱的人持续表达攻击:“看,是你们让我如此不堪,都怪你们!”
但,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因为不肯打开心门,就要持续耐受内心的各种痛苦。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光是为了维持这凌乱的稳定,就拼尽了自己全部的力气。
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拼尽力气不是为了得到“凌乱的痛苦”。
/没有人让我足以信任打开心门/
除了羞耻感,不能打开的心门,可能还涉及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安全感和信任。
人是活在关系里的,没有哪一个人可以脱离他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有时候我们做不到不求助他人就能把橱子里凌乱的盘子整理好。
“你要允许自己打开心门,让一个能够信任的人来帮助自己。”
然而对很多人来说,信任是艰难的事情。
信任不能,关系到一个人内心的安全感不足。
安全感最初的来源,是婴儿期母亲的照料是否与婴儿内心的需求相匹配。当婴儿主观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客观世界相吻合,就会生出足够的安全感。
在幼小的婴儿心中,当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体验到的就是: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懂我,这个世界充满危险。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母亲能百分百准确回应到婴儿的需求,但当这种准确的回应少到可怜的地步,婴儿就会把外部和内部感受为一个十分危险、充满迫害的环境,恐惧和沮丧将充满内心,这种感觉也会写进他的人格底色中。
所谓没有安全感,就是我们将早年的愤怒,投向了外界又反射回自身的结果。
可以想象,缺少安全感,想要信任别人打开自己的内心,将会是多么的艰难。
“没有人可以理解我的痛苦。”
“没有人会愿意听我倾诉。”
“如果我对别人诉说,他们只会嘲笑看不起我。”
这些负面的感觉,都是我们内心的体验投射到外界的结果,它与外面的世界是否真的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无关。
我们不会质疑,早年内心建立的“毁灭性恐惧”的真实性。但很多时候,深入到骨髓的不安全感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抑制了我们的心智。
光是在想象中,外面的世界已经对我造成威胁,而往往我们又会在无意识中将这个想象当作现实。
相信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我们足可以根据外界的客观事实去判断外面的世界究竟危险与否。
当然,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这个世界百分百对你安全,没有人保证你百分百不受伤害。
正如同,没有人可以百分百保证,打开那个橱门,没有一个盘子会被摔碎。
所以,在分清幻想和现实之后,我们还要让自己,敢于冒一点险。
一个人改变和成长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体验新的客体关系。
冒一点险,就是敢于让你内心的一部分盘子摔碎。然后,才有机会去整理凌乱的橱子,和享用放进去的新的盘子。
/迈出敢于破碎的第一步/
所以,敢于破碎,是重建我们凌乱内心的第一步。
最好的境况是,能够有人,陪我们共同走过这段艰难的路。比如,为自己选择一个匹配的心理咨询师。
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年人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让自己很好的活在这个世上:
首先,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有能力让自己活得很好;
其次,当我有困难的时候,我也有能力向别人求助。
所以,打开心门向别人求助,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敢于求助,同样是一种能力。要知道,我们并非无所不能,我们不必假装表现得非常优秀和完美。
当你能够松动一下自己的羞耻感,冒一点险,迈出让自己破碎的第一步。
相信有这么一个人,会允许、接纳你如此多的情绪痛苦,也会很好的帮你重新梳理凌乱的内心世界时,你会发现,那些内心的不堪原来可以不被人耻笑。
原来是会有人理解你、支持你,给予你力量;而他们也会为你带来,你所未曾体验过的人生风景。
喜欢我们的话,请给我们一个在看哦!
直面内心的创伤,
虽然很痛,但,是重新开始的第一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
跟老胡学会爱自己。
作者介绍
胡慎之,最懂关系的心理学家。著有《胡慎之家庭教育课》《胡慎之家庭课:重建亲密关系》《高情商人际关系沟通术》。所有冲突,都是合谋。
推荐阅读
☟ 点击原文链接,也可收听哦!